中新社北京11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中国国宝大会》迎来了最后的总决赛,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掀起盖头,《国家宝藏·展演季》最新一期创演了铜奔马、跪射武士俑和银雀山《孙子兵法》汉简等国宝。三档文博类综艺节目同时亮相屏幕,让网友在朋友圈打趣“选择综合征都犯了”。
文博类综艺近年来在中国屏幕呈现井喷之势。自从2017年底《国家宝藏》拉开文博类节目的创新大幕,接下来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以及《上新了·故宫》《万里走单骑》等一批走出摄影棚的节目,新颖的视角和创意的呈现,都吸引了不少观众。
《国家宝藏》的播出助推了中国的文博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说:“故宫决定与《国家宝藏》合作时,应邀的博物馆很多都打来电话询问,说故宫参加他们才参加。而在第二季筹备阶段,反倒有不少没被邀请的博物馆打来电话问我,追问什么时候能上节目。”
《中国考古大会》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西安唐长安城遗址等12大考古遗址。在刚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良渚出土的玉琮王让今人见识了彼时古人高超的琢玉技艺,甚至要在1毫米宽度内精刻出4、5条笔直平行的线条,令人啧啧称奇。
事实上,文物出圈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趣味性的引导,让更多人关注文物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
如果说,最早的《国宝档案》可以算作一代文博节目,以《国家宝藏》为首的一批主打年轻、卖萌、创新的综艺类可以看作二代,那么走出摄影棚的应该能视为3.0版本了。
诗和远方,文博类综艺在推广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对旅游的拉动也毋庸置疑。如取材自河南博物院文物的“唐宫小姐姐”火起来之后,随着《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陆续“出圈”,河南以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河南省文旅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期间河南全省接待旅客6675.07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二,旅游收入达322.32亿元人民币。
现在,从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卸任的单霁翔,已然转身投入更广阔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传播。由他担任主嘉宾的《万里走单骑》在圆满完成第一季播出后,现在已经在第二季的录制中。在每一季节目中,单霁翔领衔的团队带领观众探访十余处世界遗产及预备名单中的遗产地,记录文物工作者的守望与担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季播放时,不少网友坦言“舔屏”。在疫情防控的常态下,不少观众通过这样的“行走”,走进了云南普洱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欣赏了“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西湖、“云”游了贵州老司城遗址,感受当地淳朴人文风情,许多观众留言表示,疫情过后一定要去实地好好走一走。
单霁翔11月21日在重庆大足的一场讲座中指出,中国已经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过去古董文玩重视物质要素,文物保护重视文化要素,而现在的文化遗产更重视精神要素,这不仅是一个保护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保护主体不断扩大的过程,事实上,文化遗产不是政府和文物部门专利,更应该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
文博综艺不断升级换代,背后的逻辑正是中国人对于“文物保护”认识理念的提高。从物质的实体保护到非物质的精神传承,从“网红打卡地”到“文明教科书”,文化自信在这样的静水深流中慢慢滋养壮大。(完) 【编辑:叶攀】
关键词: